■本報記者太平洋房屋 施晨露
  下午2時,斜土路上海非凡文化藝術有限公司辦公室里,總經理劉瑋琳是唯一商務中心留守者。見到記者,他笑說,每年上海國際藝術節是公司員工最忙碌的一季。只要晚上有演出,總得盯場到深夜。於是,白天,公司就成了“空巢”。“家”里冷清、劇場熱鬧,劉瑋琳已經習慣這樣的藝術節工作節奏。
  自2002年第四屆上海國際藝術節引進多媒體現代面膜舞劇《變幻城市》起,劉瑋琳就成為藝術節常客。今年,3台國話大戲 《青蛇》、《羅密歐與朱麗葉》、《杜甫》來滬,劉瑋琳都是幕後推手。其中,由上海國際藝術節中心聯手香港藝術節共同委約的《青蛇》,早在去年11月第十四屆上海國際藝術節期間就搶先開票,創下藝術節委約作品提前一年出票的紀錄。
  拿出500張半價票提前一年發售——這源自劉瑋琳的大膽判斷,“百老匯戲劇有觀眾越早買票、折扣越大的慣例,我們自己的大戲為何不可以呢?”在他看來,讓燒烤觀眾為還未見到影子的戲“買單”有前提,那就是劇目實力要夠硬。“《青蛇》班底強,田沁鑫執導,秦海璐、袁泉主演,加上李碧華的原著基礎和英國的舞美設計團隊。觀眾對戲的質量有信心,我們才敢提前一年開票。”在演出市場摸爬滾打多年,劉瑋琳對上海觀眾的看戲“脈搏”有把握。“上海演出市場接軌國際程度很高,海外只要出現受歡迎的劇目,不出一年肯定會被引進演出。應該說,上海觀眾很有眼福,因為見過的世面多,他們也格外有眼力。這對我們演出商來說,既是壓力,也是動力。”
  參與了十多屆上海國際藝術節,劉瑋琳印象最深的變化不是加法,恰是減法。“剛開始幾屆,藝術節參演節目有60多台,這幾年精簡了大約1/3。”總量控制意味著對節目質量的要求更高,讓劉瑋琳頗為自豪的是,他報送的節目幾乎還未有落選紀錄。“我挑節目,藝術品質放第一位,市場放第二位。藝術品質高的劇目必有其市場和社會價值,反之卻未必。”劉瑋琳的這套生意經讓他淘過不少“寶”。第八屆上海國際藝術節上,新西蘭小提琴演奏家艾琳娜偕22位毛利藝術家在上海音樂廳連演兩場,引發轟動。劉瑋琳回憶,當時前往新西蘭考察節目時,艾琳娜並不在既定視野中,“新西蘭方面推介面膜了他們的交響樂團和芭蕾舞團,但我覺得,富有民族特色的艾琳娜對眼光很‘毒’的上海觀眾來說是吸引力,藝術感染力也更強。” 下轉◆3版(上接第1版)上海觀眾一直對這位留著莫西乾頭的個性藝術家念念不忘,2010年上海世博會開幕式上,艾琳娜再度受邀登臺,成就一段緣起藝術節的佳話。
  《青蛇》正在藝海劇院熱演,場場爆滿,不得不排出加座。劇場里,劉瑋琳還觀察到一個有趣變化——觀眾席中的洋面孔多了。“有幾次因為字幕機臨時故障,我們只得搬出兩台60寸屏幕電視機放在台口,顯示中英文對照字幕。”對坐得遠的觀眾來說,60寸仍舊太小,但所有人都看得認真、投入。“上海國際藝術節是一個渠道,也是一個通路,中外觀眾在這裡欣賞好戲,中外演出商則藉此機會交流好戲。”劉瑋琳辦公桌上,最多的是國內外演出團體的節目光碟。“以往多是國外團體想進來,這幾年除了談引進,我們也談輸出。今年藝術節交易會上,就遇到幾個加拿大演出商,想帶幾齣中國好戲回去。他們說,相信上海國際藝術節的品質認證。”
  (原標題:“上海觀眾有眼福,更有眼力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zvbdpb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